米博公司-云南方向对越反击战,149师在10个参战师中损伤最大,是何原因?_部队_号桥_昆明军区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米博公司 > 新闻动态 > 云南方向对越反击战,149师在10个参战师中损伤最大,是何原因?_部队_号桥_昆明军区
云南方向对越反击战,149师在10个参战师中损伤最大,是何原因?_部队_号桥_昆明军区
发布日期:2025-07-25 18:19    点击次数:76

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体验到不同的互动乐趣,感谢您的支持与厚爱。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夕,第50军下属的第149师调动至昆明军区,重新归属于第13军指挥,但师的番号保持不变。起初,第149师定位为西线的战役预备队,然而到了1月24日,他们却迅速转移至越南龙金、坝洒一带,直接投入了激烈的战斗。

3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暂时结束后,第149师成为整场战争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师级部队。第149师拥有悠久的战史和辉煌的战功,那么为何这支老牌劲旅会遭遇如此严重的损失?他们的伤亡到底有多大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149师的发展历程。

展开剩余90%

我军第13军第149师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第20旅。1947年,该部队改编为刘邓大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的第20旅,时任纵队司令员为杨勇,旅长是吴忠。1948年1月,吴忠奉命在漯河一带与胡琏整编的11师交战。此前双方在章缝集战斗时已交手,吴忠直接与胡琏展开激烈对抗。胡琏被视为国民党军中的精锐,将一整个师投入战斗,对抗一个旅,吴忠不幸败退,杨勇当场怒斥他:“你这个旅长是怎么当的?”

1949年,第20旅改编为第18军第52师,期间参与了宛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1950年,在昌都战役中,第52师由北线三路兵力夹击昌都,战绩斐然,吴忠也重拾威信。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第18军第52师化名“藏字419部队”,以牺牲300余人代价,成功歼灭印军两个旅,其中一个旅长被俘,另一个被击毙。令人惊讶的是,藏字419部队没有损失一颗子弹、一支枪炮,没有战俘和失踪人员,堪称传奇。

1969年,第18军第52师调入成都军区,归属第50军,番号改为第149师。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这支素有“以一当百”之称的部队,却成为云南参战的10个陆军师中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支。

第149师在沙巴战斗中,非战斗减员6人,抢救无效死亡27人,战斗中牺牲396人,受伤906人,总计伤亡达1335人,而该师参战总人数为11928人。造成如此巨大牺牲的原因有五个,其中最后两个是关键。

首先,临时扩编导致协调性不足。1月6日,第149师在成都军区进行扩编,人员来源杂乱,包括原大野战部队的成员。2月26日,师内原有师直属部队、炮兵团及445、446、447团基础上,增配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3营,以及炮4师第18团和第32师95团,使部队结构显得有些混乱。

其次,战前奔赴战场极其疲劳。2月18日起,将士们从四个车站陆续赶赴昆明,接着骑摩托车穿越山路前往战区。起初计划是第149师在马关支援第14军,后改为配合第13军作战,直到1月24日,才劳累不堪地抵达战场。

第三,接替阵地时发生误判。2月28日,第149师接管第13军第39师第117团阵地。117团告知该处为4号桥,而第149师误以为是3号桥,经师部确认后,确认是3号桥,导致战术部署产生偏差。

第四、第五两个原因需结合战斗过程具体分析。

2月28日下午,军部下达命令,要第149师在3天内攻占沙巴地区。师部兵分三路,右路由第447团负责,控制黄连山垭口,清剿逃窜越军并阻击增援部队;中路由第445团从沙巴西面直攻;左路则以第446团为主力,配合其他部队突破4号桥,正面迎击越军316A师。

第446团的问题尤为突出。交接时的误判已述,随后更大麻烦接踵而至。任务当天夜晚,第2营担任先头部队,炮连紧随其后,团指挥团队居中,第1营和第3营负责断后。第2营第5连首当其冲,沿10号公路向4号桥进军,但师部指令他们改从两侧山地迂回进入。

然而,天降大雨,山地路况极差,行军艰难。若继续从山地进发,不但达不到次日任务时间要求,还可能造成不必要伤亡。连长曹从连决定改回大路,即便公路泥泞且夜色如墨,士兵们摸索前进。

3月1日凌晨约2点,第2营第5连第1排距4号桥背面约100米时,察觉有人活动,喝令“口令?”不久,三黑影跳入树林,越军随即开火并发射三枚信号弹,迅速引发敌方多处信号弹齐发,10号公路一公里范围亮如白昼,越军火力猛烈压制我军。

第5连副连长伍良培立刻指挥部队隐蔽,446团副团长柯致祥及政治委员马文科迅速下令火力掩护并占据有利地形。后方的第6连连长唐宜富见信号弹骤亮且枪炮激烈,判断前方部队陷入包围,命令除武器弹药外一切物资丢弃,火速突围。但越军兵力密集,通讯基本中断,营长江礼锡负伤失踪,副教导员黄坤尧被炸晕滚落山沟。

柯致祥当机立断,派副营长朱少成接管指挥,组织火力掩护部队向4号桥聚拢。凌晨4点半,师部联系不上第2营,忧虑其遭全歼,遂派通讯参谋柳玉成带队去寻找。

一名幸存通讯兵冲进团部,气喘吁吁称第2营被伏击,令曹从连愤怒质问详情,但无人能报。此时,第50军副军长刘广桐和第149师师长康虎振抵达团指挥所,刘广桐怒吼:“半小时拿下4号桥!”

柳玉成偶遇黄坤尧,详细汇报第2营情况。曹从连率领迫击炮连、高射机枪连及第1、第3营火速增援,刘广桐和康虎振一同前往。

曹从连抵达战场时,越军与第2营激战正酣。他指挥第1营第1连突袭敌后高地,集中火力攻击越军侧翼,分散敌方火力。越军见增援来临,派出坦克部队交战,我军坦克迎头硬杠。曹从连目睹自己儿子曹辉驾驶坦克指挥前进,心中无比自豪。然而,曹辉是勇猛的火箭筒手,正引导坦克时被越军机枪击中,血流如注跌落坦克。

曹从连见状扑向儿子,警卫员急忙将其扑倒,避免了更大悲剧。躺地上的曹从连泪水涟涟,迅速调整心态,毅然站起,集中精力指挥作战,誓为儿子报仇。

清晨5点左右,政治处组织股长曹吉成在伤员中找到受伤的第2营营长江礼锡,经医护人员救治后,江礼锡在柳玉成协助下重新指挥部队。

战斗至中午12点,守卫4号桥的越军316A师歼灭153人,余部逃往巴沙。第149师此次战斗阵亡70余人,受伤百余,虽获胜代价惨重。

战后总结显示,第446团存在轻敌错误,未在第2营第1排前派出侦察兵,导致伏击。第149师对此特别提出批评。这是伤亡过大的第四大原因。

4号桥战斗激烈,而第447团在黄连山垭口的战斗则更为惨烈,回忆起来仍令人震撼。

1979年3月1日至2日,第447团两次进攻黄连山垭口均未奏效,师部多次催促。2日晚,师部领导王文钦、吕大居与团长王庆才、政委杜会友召开会议,拟定新作战方案:

第1营为先头部队,突袭黄连山垭口,控制公路阻断敌军撤退;第2营为主攻部队,紧随第1营,先攻占新寨,再猛攻沙巴;第3营为后备,负责增援及阻击敌军援兵。各营据此制定具体计划。

第1营由第2连尖刀连副连长陈兰旭带队,第1连主攻,由连长郑家才、指导员严真道指挥。火力组由工兵班、重机枪排及炮排组成,负责支援,第3连负责接收阵地。

凌晨2时15分,尖刀班摸至距黄连山垭口约10米处,被越军炮火猛烈击中,6名战士壮烈牺牲。偷袭失败,改为正面强攻,陈兰旭命第5班替换尖刀班位置,第4班掩护。

郑家才率部抢占有利地形,掩护第2连进攻。越军燃放照明弹、燃烧弹,暴露我军第2排,火力遭压制,通信受阻。郑家才亲自前往前线请求炮火支援,后改用火力掩护,第2排成功夺取黄连山垭口。

战斗中8名勇士壮烈牺牲,第6班班长陈左脚踝被炸断,仍坚持指挥。郑家才肩部被击中血洞如蛋大,背部多处负伤,晕倒。陈学明给其包扎,误以为其牺牲,陈兰旭怒吼:“战友们,为连长报仇!”自己右臂血管被击断,血流不止,仍坚持战斗,誓死拿下黄连山垭口。

郑家才后来清醒,强忍伤痛,命令继续进攻,坚决夺取阵地。战斗至早晨5时40分,我军逐渐掌控有利地形。7时30分,越军多次反扑,第2连连部和炊事班人员纷纷参战,主攻的第1连在第3连掩护下击退7次反击,伤亡惨重。

敌军子弹击穿副政委陈秩民脸颊,团长王庆才怒火中烧,脱衣裸膊带枪冲锋,幸被警卫员扑倒。副师长王文钦严厉喝令:“带好你的团去!”

经过7小时惨烈战斗,第447团最终夺得黄连山垭口,代价巨大。第2连138名官兵中,66人受伤,40人

发布于:天津市